[57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33页。
兵家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,并以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。兵家讲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五者合一(《孙子》),其实讲的还是天、地、人的协和。
中国学术,考据学发达,但是考据学所建立的文本基础乃是经学,所以子学中的兵学长期受到挤压和排拒。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当下的处境中援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量,淡化和消减人类自身的冲突、矛盾和排拒。先秦诸子产生于王道衰微、天下裂变之际,其所关注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兵家权谋、战略战术,但实际上与儒、道、墨、法等学派所关注的问题并无二致。兵家并不诘难其他诸子学说,而是充分吸纳其他诸子思想,且向时君世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。三是从内容层面讲,既要重视个体研究,又要重视整体研究。
晚近以来至20世纪40年代的百年抗争,充分证明传统兵学在某些方面如研究范式、理论创新和军事科技上存在严重不足,而这些不足正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必然产物。事实上,兵家以兵为本而通贯和包容百家的精神,正是先秦诸子中极端重要的诸子平等精神。后者则指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原创,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建构。
在这个总体思想的贯通与覆盖下,还有一系列次级的哲学理论建构,其中最突出的是心灵哲学和生态儒学。叶适具有一种开放的同时又是以儒为本位的德性观[62]。这里尤需注意情理合一的情理的概念:儒学的理性是‘情理即情感理性,而不是与情感相对立的认知理性,或别的什么理性。[73] 蒙培元:《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》,《新视野》2002年第6期。
[28] 蒙培元:《简论老子道的境界》,作于1995年8月20日。所以,蒙培元指出:回到孔子,而不是承接宋儒,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。
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情感儒学 蒙培元 。[12] 独创的情感儒学哲学建构蒙培元指出:情感是重要的,但是将情感作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来对待,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来对待……成为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主要话题,则是儒家哲学所特有的。[69] 蒙培元:《从栗谷的仁学看儒学与现代性的问题》,《新视野》2002年第1期。因此,他的情感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存在论。
情感儒学的生态儒学之维如果说心灵哲学侧重于人的存在,那么,生态儒学就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共在,更充分地体现了情感儒学的存在论意义。既不是‘本质先于存在,也不是‘存在先于本质,而是‘本质即存在,即生命存在与理性的统一。孔子的‘仁学际上是一种心灵哲学,孟子的心性说则完全是建立在心灵之上的。……今日要弘扬传统哲学,除了同情和敬意之外,还要有理性的批判精神,实行真正的心灵‘转向,使心灵变成一个开放系统[48]。
[23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台湾《哲学与文化》第二十八卷十一期,2001年11月版。但是,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,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。
他说:情可以上下其说,既有理性化的道德情感,又有感性化的个人私情。[32] 蒙培元:《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——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1期。
这就意味着,自然界的动、植物具有自身的价值与生存权利,它们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相通的,人类要平等地看待自然界的生命,要尊重自然界的生命。这是因为,作为现代人的生存空间(或生活空间),决不是封闭的,只能是开放的。[66] 张岱年、蒙培元:《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前景》,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九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境界作为人心灵的存在状态,既包括理智的‘理解,又包括情感的‘态度。在蒙培元看来,心灵的开放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传统:在历史的阐释中,中国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多层面的内涵,而且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[56]。[79] 例如,宋明儒家通过对仁的诠释,已经提出万物平等的观念。
[80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——以仁为中心》,《人文杂志》2005年第4期。[18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自序,第2页。
这是一种极富生态意义的生命哲学。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的话[82]。
[38] 蒙培元:《心灵与境界——朱熹哲学再探讨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1993年第1期。为此,他对存在论与本体论是有所区分的,例如他说,人的主体意识和观念,便具有本体论与存在论的意义[25]。
[⑦] 蒙培元:《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——从求真与求好说起》,《博览群书》2005年第11期。1994年,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心灵哲学概念[39]。西方哲学重视智能、知性,因而提倡‘理性。这就是说,蒙培元所说的情感的存在,不仅指人的存在,而且指宇宙的存在、天地万物的存在。
[60] 蒙培元:《自由与自然——庄子的心灵境界说》,载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10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。应注意的是:蒙培元的接着讲尽管广泛涉及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建构,却有一个思想核心一以贯之,那就是情的彰显,即赓续并发展了儒家的情感哲学传统。
[87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特征》,超星慕课讲座视频,2009年。[81] 蒙培元:《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特点》,作于2003年1月。
[⑤] 蒙培元曾指出,冯友兰虽然是理性主义者,却又是重视情感的[⑥]。……由此进入‘天人合一的境界,即由有限而进入无限,就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。
但是,我们能够,而且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[88]。宋儒的‘天地生物之心是对‘生理的目的性的一种表述,基本上是存在论的说法[32]。关于仁的学说,归根到底是一个心灵哲学的问题。[70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生态观论纲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3年第1期。
[63] 蒙培元:《理学范畴系统》,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,第366页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儒家仁学是积极的生态哲学,佛、道是消极的生态哲学[76]。
通过对情感与意志、欲望、知识,特别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探讨,我们发现,所谓意志、欲望、知识等,都与情感有关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、情感内容决定的。同年发表的论文《论理学范畴系统》,明确提出了儒家哲学就是情感哲学。
最近两个发展阶段,即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哲学和21世纪的当代新儒家哲学。[33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第123页。